景关沱茶,沱茶之源
唐‧樊绰《蛮书》所言:「散收,无采造法,」是否一直沿用至今?据景谷县志记载:清光绪二十六年(一九○○)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制茶作访,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。光绪二十八年(一九○二)团茶运销下关,被私商「茂恒」、「永昌祥」仿制成「碗形茶」,经昆明、昭通地,运到四川叙府(今宜宾)、沱江一带销售。茶商大作广告「沱江水,下出关茶,香高味醇品质佳」。于是该茶畅销无余,并被誉为名沱等茶,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、云南沱茶。
值得关注的是景谷团茶的加工,奠定了沱茶的雏形,景谷成为云南沱茶的发源地,这一点还可从一九八九年,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《永昌祥简史》记载:「沱茶的名称标志着它的成品形状的特点。川滇两省人民把块形或饼形的东西,都叫做沱(沱可能是团的转音),沱茶每个约重十两,是和散装茶相对立的名称,它的特点就是茶叶经揉制结成锅底形,中空的半圆块形状。」
明‧谢肇制在《滇略》有「士庶用皆普茶也,蒸而团之」的记载。《景谷县志》记载:「景关茶,又叫谷庄茶,系用景谷晒青茶作原料,在下关加工,故称景关茶,质量最佳。」据调查民国期间,县内有茶叶加工作坊十五家,加工品种有团茶(分四两装、五两装),小饼茶(二两装)、大饼茶(八两装)、方茶、茶膏等。这十五家作坊到一九四九年停业。清、民国辉煌的茶叶精加工随时局的改变,走完了历史的行程,时光老人将普洱茶再续事托付给今人。责任重大,事业艰辛,风险机意并存。
一九五一年四月,下关茶来景谷设茶叶收购站。一九五二年初,中茶公司普洱支公司在景谷设立茶叶收购组,建仓库、设转运站,经营景谷茶计叶。一九五四年,景谷县茶叶收购组在县城建立,行政归县供销社领导,业务受思茅茶叶支公司指导,为县国营专业经营部门。
边销、外销、内销的历史记录
景谷县茶厂一九五○年成立,主要加工边销紧压茶,当时有厂房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,职工七○多人,为国营商办企业。一九六二年初,商业局调整机构,成立景谷县茶叶公司,归商业局,专营茶叶购销及管理县茶叶加工。景谷茶厂一九六○年加工心脏形紧茶,运销西藏,对此普洱茶文化学者黄桂枢先生的《论景谷发展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的资源与展望》文章:「一九六七年景谷茶厂改制方块紧压茶,六、七○年代,生产景谷茶砖,而宝焰牌紧茶,内飞为下关茶厂,实际在景谷茶厂生产,专销西藏,当年我亲眼在茶厂看见过此生产过程。」黄先生当时在景谷文所工作,上下班都要经过茶厂,与当时任茶厂李厂长都是老熟人,理所一目了然了。据《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》、《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志》记载:「一九六○~一九九○年,景谷销售边销茶七千四百四十六吨,年均销售二百四十八‧八吨。一九七九年景谷茶厂试制普洱茶试销香港,一九八○年调销香港二百八十担,倍受港澳同胞欢送。一九八三年获对外贸易部产品优良荣誉证书。以后,保持年销一百五十吨以上。」边销茶是专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茶叶。
景谷历代边茶主要由下关、普洱集散。新中国成立后,商业部确定景谷为边销茶生产企业之一。一九五○~一九五九年,县内尚无加工厂,所产购的茶叶调往下关茶厂、昆明茶厂精制销往藏民区。一九五九年末,县建精制茶厂,于一九六○年初投产,以县内原料加工心脏形宝焰牌紧压茶,靠手工和半机械加工,产品调省边销。一九六七年革新制茶工具,改制长方形砖茶,供销西藏及省内藏民区。一九七八年,省茶司确定云南景谷茶厂为边销茶厂,年加工成品二百五十吨,调供下关茶厂原料一百五十吨。当年县茶厂加工四百四十一吨,创最高水平。一九八○年调整产品结构,增加外销茶品种,扩大内销茶加工量。一九八五年,茶叶产销放开,边销茶加工量渐减,年仅加工百余吨。一九六○~一九九○年卅年间,共加工边销紧茶七千四百九十四吨,占加工总量的六十二%,年均加工二百五十吨,为边、内、外销三大茶类之首。
1960景谷茶厂实验生砖
外销普洱茶一九七九年,县茶厂采用晒青毛茶五~十级作原料,以新工艺试制普洱茶调供出口,一九八○年投入批量生产,一九八三年获得对外贸易部「出口产品,质量优良」荣誉证书。一九八六年创年加工量二百一十二‧三吨的好水平。以后随市场的变化,加工量有所减少,一九八○~一九九○年累计加工成品一千五百六十五吨,年均加工一百五十七吨,为精制总量的十三%
红碎茶加工始于一九八六年,为景谷新增品种。原料为各初制所的红碎毛茶,由县茶厂拼配、分级、包装、刷唛、贴印商标调省供应出口。至一九九○年,陆续加工成品廿多吨。
内销茶一九六○年县精制茶厂建成后,以较好原料加工部分春尖、春芽、配茶等成品,供应内销,改变了长期以来卖原料,收入少,经济效益低的状况。一九八二年试制茉莉花成功,渐以批量加工双熏、单熏和大众花茶投放市场,一九八六年开创普洱大叶青、青碎、香片等新品种,使加工产品增为春芽、春尖、春蕊、花茶、配茶等十七个花色品种,主销省内外市场。一九六○~一九九○年累计加工内销产品三千零三十八吨,年均出产一百零一吨,占总量的廿五%。
普洱砖茶,砖王地尊
在台湾出版的《普洱茶》、《普洱茶谱》均有景谷砖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说明,特别是在五行图书《深邃的七子世界》一书中,作者陈智同先生用廿三页,图文并茂详实叙述了「文革类砖茶」。在此九十五%的砖茶均出自云南景谷茶厂,有这样一段文:「文革类砖茶,若单论文革砖之商品名称而言,指市场上一片近二十年陈期的景谷砖,即是七九景谷砖茶,在此则泛称在一九六○至一九七五年代所制之砖茶。」曾有广州茶友告诉笔者,在广州白天鹅宾馆附近,保护老建筑中开设茶文化馆中看到了景谷茶砖,水牌价四万八千人民一块茶砖……
七九景谷砖是文革砖茶的代表
谈到了景谷茶厂,便可知其为县级的地方茶厂并不是一级厂(如下关、勐海、昆明),负责的是支援、材料的调拨。在唐庆阳先生接收勐海茶厂及南糯山分厂的时代,当时亦由各级茶厂调配人员复产,而技术重心则由佛海茶厂及凤庆茶厂负责技术指导(主要是唐庆阳为凤庆茶厂创始人),主要致力于恢复藏销边茶供应,此乃首要之务。
国标制标企业
为什么地方国营茶厂景谷茶厂,也就是地方企业产品能受到关注?产品质量是第一要素!在此提供一些一九五○年以后史料与大家分享: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一九五二年茶叶被国家列为二类物资,国营收购为主,限制私营经营。同年,一九五二年,景谷定为中央掌握的滇青毛茶制样区。选择景谷作为制标区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,北回归线横贯景谷县,将全县基本平分为南北两半,它东面与宁洱(普洱)县相接攘,北部紧邻镇源县,西面与双江县隔澜沧江相望,西南面与澜沧县一江之隔,东南面与普洱市(思茅市)相连接。商业部的滇青毛茶收购样就是由景谷茶厂制样,发往全省各大国营企业。
《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》载:「滇青毛茶收购标准样由景谷茶厂制样,滇青、滇配、普洱茶、普洱方茶、普洱砖茶等成品茶标准样由昆明茶厂制样。」另有当时主营茶叶业务的邹家驹先生写到:「我省小叶种茶区选用昭通茶样,大叶种茶区以景谷茶样为收购标准样配发各地。景谷样是中央掌握的,勐海那套样在景洪、勐腊和勐海三县转来转去对照收购,由于保管不善,部分样丢失了。一九七二年勐海恢复审检室,唐庆阳厂长(一九五一~一九八六年任勐海茶厂副厂长、厂长等职)不敢擅自配样,还是通过省茶叶公司来找你们(景谷茶厂),景谷茶叶在大叶种茶区是有代表性的。」从上述可得到真理性结论:普洱茶原料质量,是决定后期成长变化最为关键一环,有了高质量的原料为基础,选对原料后期陈化事半功倍。
景谷属横断山系纵谷区域的南段,无量山脉分支,景谷县位于普洱(思茅)市北部,周边接壤于普洱市、宁洱县(普洱县)、镇源县、临沧、双江县、澜沧县,从其区位来讲各大茶区原料均可便利进入景谷境内,其普洱茶原料调配十分丰富,适应强、便于开发(拼配)不同口感产品,能满足各种消费者口感需求;能生产产品的层次性繁多,有多样性、持续性,不会造成定型产品的不稳定性。在一九五○前,景谷是滇西至滇南、勾通澜沧江东西必经的交通要道,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转接地,如:打环渡(蛮乐渡)是景谷与双江居民、商贸来往的便捷之径。